- 本文转载自台北天文馆《台北星空》第 102 期
- 文/欧阳亮|天文爱好者,中华科技史学会会员,曾获 2001 年尊亲天文奖第二等一行奖,担任 2009 全球天文年特展解说员。
历史看似客观,其实却是史学研究者「主观建构」而成的。科学也是如此,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大设计》的「金鱼缸论证」说明,人类完全没有办法知道是否存在「纯粹客观的真实」,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困在一个类似金鱼缸的世界里……。
大家觉得小时候课堂上最「曲折离奇」的科目是什麽?以洒狗血的程度来看,应该是我们的历史课,然而最无趣的好像也是它。为什麽明明该像电影一样有趣,却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那是因为要讲的故事实在太多,硬是浓缩成重点後就无聊到只能死背了。
不过历史看似客观,其实却是史学研究者「主观建构」而成的,意思就是说:历史并不等於往事,而是被写出来的成果;[1]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劣史充斥。[2]其实,科学也是如此,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大设计》的「金鱼缸论证」说明,人类完全没有办法知道是否存在「纯粹客观的真实」,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被困在一个类似金鱼缸或电影「骇客任务」(The Matrix)般的世界里,追问「模型是否真实」毫无意义,只能问模型是否符合观测,除非你能够打破宇宙边缘的鱼缸玻璃,或是吞下「骇客任务」那颗红色药丸。
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观建构」而成的天文学史书?
人类用不说话的星星们所建构出来的古代天文学历史,也不乏许多主观形成的案例,例如:
一、预告皇朝危急命运的重大天象「荧惑守心」(图 1)被统计出竟有 74% 记录没有发生过,因此曾被怀疑是为政治而伪造。但是後来有人重新探讨,发现大多错误并非故意造假,只是现代媒体喜欢耸动的政治阴谋论,让这种误解难以消除。
二、利用「岁差」偏移量推算古星图是哪个年代绘制的数学方法看似很科学,多年来已被许多研究者采用。然而二十年前却有学者发现,此法仅适用於高精度数据(宋皇佑年间与之後的星表),若是唐代或更早之前的观测,其误差将大到无法定出可靠的年代(图 2),因此,最好还是以文献考证来推定年代较为妥当。[3]
三、记录在甲骨文里号称人类史上第一颗新星或超新星的记录「新大星并火」、或是古老的日珥记事「三焰食日大星」,可能只是部份学者的误解,因为甲骨学还没有稳固的研究基础,专家们的意见经常不一致(请参阅上一期专栏「甲骨─假古?」)。
四、对於星宿为何是二十八个,大部份研究都认为是起源於月亮的周期,但也有人提出是因为土星「年镇一宿」,不过从史记可知,土星在星宿成形的时代并不重要,周期也不是二十八年,且它同样无法解释星宿宽窄不一的问题。
五、早期学者认为三垣比四象或二十八宿早出现,[4]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先粗略而後细致,而数字最少的三垣看似最粗略。然而他没注意到历代星象划分的演变,也没注意到步天歌原本顺序是把三垣放在二十八宿之後,後来才被改到前面,导致三垣似乎比二十八宿还重要的错觉。[5]
六、天上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自以辖下的七个星宿串联成四种神兽图案」,其实只是後人的想像,因为在紧接着四象创始期(商周两朝)之後的汉代并没有这种画法,当时二十八宿大部份有其独自的意象(图 3)。
七、明代後期徐光启等人在改历时为了绘制新的星图,就以传统星官大略形象对照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星图与星表来画出,却没有参考前代实际测量数据,因此与宋元星官出现甚大差异,打破传承千年以上的传统,增添了中西对照的混乱局面。
常见的古籍错误有哪些种类?
其实除了上述这些有趣或美丽的误会,若仅就「错字」来看,即使是现代的书也会经常出现,更不用说以抄写来流传的古书了。历代以来,古籍错误的来源包括:抄错、刻错、断句位置错、假借字、避讳字、篇章颠倒、注杂进正文、托古、伪书等,[6]至於天文记载中最常出现的错误种类有哪些?
由於电脑技术的发展,大部份古天象记录可以用计算来检验,只有流星、客星、太阳黑子等不适用。[7]不过,这必须建立在「电脑中的宇宙模型符合观测」的信念上,才能藉由计算来判断史书哪里出错,然而这种模型有其极限,例如越久远的日食就越难确定发生地点与时间,因为地球自转会缓慢变化,月球轨道也会,且不太规则。这种误差难以完全掌握,修正模型时却还得依靠不太精确的远古记录,因而形成一种循环论证。[8]
目前学者们从上述有限的校验过程找出的天文记录错误主要有:抄错与脱漏、摘录与编纂错、
原始记录错误(认错星或记录粗糙)、计算结果当成观测结果、字型相近、发音类似、从连串的编年体实录中摘要时误认年月、主词简略或漏写造成前後文误连、[9]还有日食预报「宁滥勿缺」等,[10]因为日食未报是严重失职、未见则是吉兆,因此日食错误率有时候更高於其他天象。
另外,理论上年代越久错误会越多,然而统计上显示隋代的错误明显偏高许多(图 4),[11]目前已知《隋书》天文志编修於唐代初期,与《晋书》天文志的作者相同,都是着名的传奇人物李淳风,只是《晋书》较早完成,难道隋书错误特别多不是作者与编辑出问题,而是原始资料就出错造成的?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北落师门」一星在三本史书中的叙述有些什麽差别(图 5)。
《史记》天官书第五:「旁有一大星为北落。正义: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天军之门也。长安城北落门,以象此也。」( 古籍连结一、连结二)
《晋书》天文上:「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北者,宿在北方也;落,天之藩落也;师,众也;师门,犹军门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象此也。」(连结一、连结二)
《隋书》天文中:「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南。北者,宿在北方也。落,天之蕃落也。师,众也。师门,犹军门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象北也。」(连结一、连结二)
史记之正义为唐代张守节(约 624~705 年武则天时期)所撰,年代与李淳风(602~670 年)相近,因此三者有着几近相同的文句,只有最後一句「以象此也」的「此」在隋书变成了形状相似的北」字。然而若就文意来看,用「此」字比较符合上下文。[12]
像这种小错误就无法用电脑回溯而得的天象来找出,只能多方比对典籍才会发现。因此,即使是用电脑确认了隋代「可复验的天象」错误偏多,但是从「此」字来看,不难看出隋书抄写者错误率偏高的可能。
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可以找出错误:古天象记录是由天文官记载的候簿逐步转写到奏章、日历、起居注、实录,最後才摘要写入正史,因此,历代保存的实录成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从明实录可知,其错误比率远低於明正史,[13]可用来对比正史,找出记录日期时用数字转到干支造成的转换错误,以及五大行星因字型相近造成的记录错误等。可惜的是,明代以前的实录保存下来的很少。
只不过网路发达的现在,随手一点就可以查到以前在图书馆必须翻遍群书才能找到的资料,还有几个人会去查证各种讯息的真实性?古书校注者经常在挑出这类错误,但现代资讯量过大,错误的出版品与复制贴上的电子文件已经越来越难逐一修正了,维基百科说不定哪天会变成处处陷阱的「危机」百科。古有「一字千金」之故事,不知现代是否还有人在意?
附注:
-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三民书局,1997,页 24;另见页 225:作判断时不能不有某种观点。
-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页 330。
- 胡维佳〈唐籍所载二十八宿星度及石氏星表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 17 卷第 2 期,1998。
- 高鲁《星象统笺》,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3,页 1;亦可参见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明文书局,1985,页 25。
- 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页 184。
-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里仁书局,2000,页 152~153、279~282。
- 刘次沅《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中华书局,2015,前言页 2。
- 刘次沅、马莉萍《中国历史日食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页 21。
- 刘次沅《诸史天象记录考证》,前言页 15~17。
- 刘次沅〈魏晋天象记录校勘〉,《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第一期,页 69。
- 刘次沅《明实录天象记录辑校》,三秦出版社,2019,前言页 3:历代史书天象记录之错误率统计。
- 另外在较晚的宋史里亦写为「以象此也」。
- 刘次沅《明实录天象记录辑校》,前言页 6。
延伸阅读:
- 部落格:谜样的二十八星宿
水熊虫真的能跟量子位元「量子纠缠」吗?
- 逼近 50% 的癌症研究实验无法被重现?RPCB 耗时 8 年点出「再现性危机」
- 大资讯时代也是大骇客时代!——你该认识的骇客新兴手法
- Omicron 变种病毒从哪来?打疫苗有用吗?Omicron 相关研究汇整
- 推理系动画毒杀利器!——认识致命的「河魨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