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科普素养阅读一篇不到3元!!
年订输入summer1000,现折1000元
本文转载自地球故事书|老少咸宜的地科科普。
- 延伸阅读:阿树的地球故事书
阿树最近接到一个出版社的聊书邀约,但因为我不太想推荐这本书的,就跟出版社说:「我可是会打脸这本书的内容哦!」没想到对方还觉得挺好的(这种要求这辈子没听过?),所以想说,不如用书来谈一下防灾也挺好的?
书名叫做「我所看见的未来」这本漫画(原出版於 1999 年,2021 新增了内容重新出版)。
由於漫画是由「预知梦」所画下的,一般会拿这本来聊的通常都是以神秘、不可知的角度,如同大家熟悉的老高也是,而之所以这本书会受到注意,主要是因为它画下来多半是「不好的预言」,包括黛安娜王妃过世、皇后合唱团主唱佛莱迪(Freddie Mercury)病逝、日本 311 地震等事件,甚至最近(2021 年出版的内容)甚至还提到了「2025 年 7 月 5 号上午」将会有大灾难,也因为有本书似乎神奇的准确这种说法。
因为内容十分绘声绘影,也难免会有人来问阿树:「这种情况有影呒?」不管你觉得预知梦是真是假,会怕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到底我们会不会遇到这类型的灾害、而我们到底这麽看待这种预言灾害的文章或言论?
梦境跟现实的差异
首先来看看书上怎麽写 2025 的灾害:
「灾难范围北起日本、西至台湾,南边到印尼摩罗泰岛,东边则是北马利安纳群岛这块菱形区域的中心,则会是震央。南海海沟南边的菲律宾海从下方喷发了,形成大海啸往周围的国家推进。日本列岛的大平洋侧,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被大海啸吞噬了。朝着震央,不知为何也看到了两匹龙前往震央的影像。」
作者是说自己像是在地球之外看件事情发生,就如用看 google map 一样。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东、西、南、北边界正好就是菲律宾海板块的四个顶点。
中学地科课本会提到「地震火山常发生在板块的交界上」,可是作者并不是说灾害起始位置发生在板块边界,而是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正中间」,这点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因为板块的正中间,是相对比较「坚固」的地壳,从中间喷出个什麽都相当不合理,要让一个板块从中断开并喷发岩浆,要花上的时间甚至远大於人类的历史。
虽然科学上不常用「不可能」这麽斩钉截铁的字眼,但阿树我很想说,这真的不可能发生。
不过,如果退而其次,谈菲律宾海板块呢?实际上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有处交界,要是发生大地震,将会带来重大的损害。其一是「南海海槽」,这里曾经有发生过数次大型的地震与海啸,而日本的研究也指出,如果整段海沟一起错动,确实可能超过规模 9.0 以上,也就是接近 311 地震的程度
至於台湾附近,也一直有学者认为,东部的琉球海沟具有规模 8.0 以上的潜势,由於海沟的线型和台湾本岛近於垂直,即使有海啸也不会像前面提到南海海槽的海啸一般可怕。但即使如此,因为可能会发生的地震规模很大、加上离台湾相当近,还是会担心它本身引发的震度,以及海啸对东部的沿岸地区造成灾害。
除了台湾、日本以外,这一圈板块边界,几乎不同段都有可能会发生地震与海啸,只是不知道何时发生而已。你问我有没有可能跟那位漫画家的预知梦一样,这些地方「同时一起活动起来」呢?其实从上面板块边界地震区的分段图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分段之间,都是有「转折」的现象,这代表着板块边界附近的受力方向有些改变,因此不会被认为是连动的构造。换句话说结论就是:机率不会零,但可能比白垩纪的陨石撞地球还低上许多。
说到陨石,确实「刚好」发生有一颗天外飞来陨石砸在菲律宾海正中间,好像蛮符合漫画上预知梦的情境,只是这也是不会在 2025 年 7 月 5 日发生的事情,因为现在美国太空总署和喷射推进实验室已有建立一套搜寻近地小行星的哨兵系统,利用望远镜等观测系统找寻对地球可能有威胁的小行星等天体,基本上2025 年 7 月 5 日并没有靠近地球的小行星,而且根据目前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中,并没有体积够大、又同时有高撞击风险(累积机率 1/500 )的小行星。因此,从这角度来看这灾害也不会以陨石的型式发生。
到底 2025 年,台湾有什麽样类型的灾害需要注意?
其实,正确的天然灾害防灾观念,不会考量特定年分、日期来拟定策略,因为自然界的状况多半是不确定性高的,即使每年专家都会提醒大众要注意南海海槽、琉球海沟的海啸与地震,但不必然是它要发生了,反而是科学家觉得「它应该快发生了」,才会去做相关的宣导。接下来在後面几段,也会有更多对於灾害预言的防灾观点。
但毕竟这样类型的灾害并不是那麽常发生,因此一般会以增加防灾意识为优先,比如知道在海边有不明的大地震发生时,本能反应的先往陆地方向、高处的地方逃生。而要是担心规模大、震度大的地震,最根本的防灾准备,反而是从建筑强度、家中摆设等准备为主。
除了上述对极端灾害的防灾建议,对於较常致灾的现象反而是更常会面对的灾害,比如规模 6~7 的中型地震、台风带来的风灾、水灾、山崩与土石流。或许更重要的是,先问自己在以上这些情况下,有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虽然能做的防灾准备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如果尽可能做到这些准备,多少都有减灾之效。
预言梦和灾害预测有科学根据吗?
有很多区分科学/不科学的方式,其中一种蛮常用来论述科学方法的特徵,就是在於其「再现性」,也就是是在同样的操作方式,可不可以再现同样的结果,就算有些微差异的结果,还是会在一定的误差范围之内,比如说我们在同样的地点、高度与环境下做自由落体实验,能够测量到相近的秒数(因为重力加速度不太会变)。
但是,如果以「如果他不只预言成功过一次,还有很多次都有预言到。」来作为「再现性」的证据,其实是不符合上述科学方法的原则的。因为所谓的再现,应该是即便是不同人也能做到的事,因此不管是预知梦还是神明托梦,都无法被验证其可再现性。所以,所谓的预知梦要能被相信,它不能是一个特定人物才能做到的现象,因为没有别人能做到,自然就无法确认这件事情的真伪。
欸,等一下,我可没有要说预知梦这件事是子虚乌有,而是想说明,因为梦境的内容是无法被证实真伪之事(除非哪天有「侧录」梦境的黑科技)。就如同有些人会相信这世界上有看不到的鬼,但即使如此也无法证明「鬼不存在」,白话来说就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而这样的议题,会被认为是「不可证伪性」,而成为科学无法处理的议题。
如何面对可能的未来
此外,看了「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里面对每个事件的说明後,还有三个可以深思的点:
- 不是每个梦境都必然成真(比如富士山未爆发)
- 发生的时间未必准确(比如311的时间难以解释)
- 梦境的呈现不一定是实境,有可能是呈现相关意象
从这三点可以发现,今天对 2025 年的预言,它可能不会发生、可能不会准时发生、也可能发生的状况和目前作者理解的梦境有落差的状况。
所以我们细想一下,硬是要把时间区段拉出来思考,比如「在 2025 年 7 月 5 号上午时,把这些地区的人都撤离到某个安全的处所,然後等灾害结束後再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如果没有发生的话」的负面效果。可以发现像这种对特定时间、地点、灾害类型的防灾策略,最大的硬伤就是「没有发生的话怎麽办」的解决方案,甚至还会造成防灾心态的疲乏。
所以真的要尝试去防范预言中的灾害时,最後也只能回归到「多注意一点」的建议。说实在的,我会觉得预言梦这样的事情,「听听就好」,防灾本来就很重要,但不需要用灾难预言来引起注意,不如请大家思考一下,下次台风你家要是意外的淹水了,该怎麽预防这样的事、或是想好事後的处理方案吧!
——本文为《我所看见的未来》书评,2022 年 7 月,大块文化,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