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台湾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医学进步、国民身体健康的现代社会,许多过去骇人听闻的疾病,如麻疹、日本脑炎、小儿麻痹症等,均已不再流行。这些曾肆虐过台湾、折磨成千上万的儿童与成人,直到研发出对应的疫苗,并普及注射婴幼儿,才慢慢变成历史。而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偶然的好运,而是许多人辛苦努力的结果。
关於台湾疫苗研发的背後,有一位你不可不知的功臣,他的名字是李庆云,人称「台湾疫苗之父」。他不只是台湾疫苗研究的先驱,更是推广婴幼儿疫苗注射的重要人物。

对机械没兴趣的高雄囝仔,北上学医去
1928 年(昭和 3 年)1 月 24 日,李庆云医师出生於高雄州冈山郡湖内庄围子内,是李家的长男,家中还有 8 个弟妹。他的父亲在「文贤信用组合」[1]担任会计,家境算是普通,尽管食指浩繁、生活压力紧迫,李家的孩子们还是受到良好的教育。李庆云求学时,台湾正是烟硝弥漫的战乱年代。当时就读台南长荣中学校的他,周围有不少同学都因战争而被徵召入伍从军,就连毕业典礼都因盟军对台湾进行密集轰炸,而被迫取消。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台湾政权再度替换,迎来了不安的局面。1946 年 4 月 15 日,李庆云先是到省立台南工业专科学校就读机械科,读了一学期之後,发现自己没有兴趣,就对父亲说了小谎,声称要去「实习」,实际上却带了一笔钱偷跑到台北考台大先修班,後来顺利进入台大医学院就读。
在台大医学院求学没多久,李庆云随即遇上了 1947 年爆发的二二八事件,这对在台北念书的他是一大冲击。李庆云亲眼目睹了动乱与先修班主任林茂生博士的失踪。林茂生是台湾第一位留美博士,也是受人尊敬的学者,他在二二八事件期间曾经集合台大学生说话,表示当前局势混乱,要大家避免外出,结果自己隔天就失踪了。这件事让李庆云等人留下阴影,并害怕得跑回高雄躲藏了一个多月後,才重返台大。
延伸阅读:「历史会为我做证明!」雷震如何从建设「自由中国」的座上宾,沦为追求民主的阶下囚?

当时的教师有留用的日籍教授,也有来自外省的教授,学生有李庆云这类本省人,也有外省籍学生,使用语言相当混乱,学生无法听懂教授授课内容可说是家常便饭。尽管在混乱中求学,李庆云还是展现出优秀的学业能力,成为台大医学院改制六年制之後的第一届毕业生。在医学院四、五年级的暑假,李庆云就已经到省立高雄医院实习,接触不少肝病患者,这段经历对他日後钻研 B 型肝炎疫苗的动力,或许也有不少启发。
开启疫苗研究之路
1954 年,李庆云医师完成了实习和服役的义务,准备正式成为医师,他被代理小儿科主任的陈烱霖副教授提拔,进入了台大医院的小儿科团队。同时,李庆云也在住院医师训练时期,结识了未来的妻子张明贞,两人成家立业。
也正在这段期间,美国在台湾设立了美国海军第二医学研究所(简称 NAMRU-2),这是第一座与台湾从事医学合作的研究机构。NAMRU-2 专门研究热带风土病与滤过性病毒,更延伸研究相关疾病的疫苗、新疗法与预防医学,对台湾日後的流行病防治大有贡献。1958 年,NAMRU-2 招聘一位小儿科医师协助流行病研究,这个机会正好就给了李庆云医师,让他在 NAMRU-2 做了两年研究,接触到霍乱、日本脑炎、砂眼、德国麻疹等的知识。两年後,李庆云离开了 NAMRU-2,重回台大小儿科担任主治医师,并开始研发麻疹疫苗。
当时,麻疹是台湾非常常见的流行病,普遍到了台湾家长认为「小孩要出过麻疹才会长大」的程度。虽然多数人可以捱过麻疹,却也有许多婴幼儿因此死亡,或留下严重後遗症。李庆云认为,要保护婴幼儿,唯有注射疫苗一途,便着手开发麻疹疫苗。
李庆云所研发的麻疹疫苗被称为「李氏麻疹疫苗」,免疫效果达到百分之百,副作用与美国的麻疹疫苗差不多,却比它更有效。李氏麻疹疫苗的第一号与第二号接种者,正是李庆云的大女儿跟二女儿,「如果自己做的疫苗,连自己孩子都不敢打,怎麽可能说服别人的孩子接种?」李庆云如是说。幸而试验效果也非常良好,他将疫苗提供给同学办的育幼院,所有院童那年都没有感染麻疹。
尽管李氏麻疹疫苗相当有效,但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马上推广疫苗施打,只在 1968 年先开放自费接种,直到 1978 年才规定要 9 个月大与 15 个月大婴幼儿各打一剂,此时肆虐台湾已久的麻疹疫情渐渐被压制下来。
不管政府与外界的态度如何,李庆云仍持续在疫苗之路上突破前进。 1961 年,李庆云带着妻子与三女儿前往华盛顿大学进修,接触到许多对日本脑炎病毒的新研究成果。三年後回台时,李庆云同时回归台大与 NAMRU-2,继续研究日本脑炎疫苗。1968 年,李庆云的日本脑炎疫苗通过临床试验,他的第一号施打对象与麻疹疫苗一样,也是自己的孩子,疫苗成效良好後才让其他儿童接种。此後,李庆云仍持续研究开发新的日本脑炎疫苗,最终研发出效果相当好的减毒性日本脑炎疫苗 TWN-21,比原使用的鼠脑疫苗[2]更有效,还少了许多副作用。
他为推广疫苗接种,被媒体讽为「婴儿杀手」
尽管李庆云研发出效果卓越的疫苗,当时的政府却反应冷淡,仍把眼光放在鼠脑疫苗。李庆云也未能找到财源来大量生产他所研发的疫苗,再加上 1979 年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NAMRU-2 撤离台湾,让李庆云失去了可以做研究的环境跟金援。根据李庆云的回忆,那时的他彷佛进入疫苗研究的冬眠期。
幸好这段冬眠期并不长。
这段期间,李庆云遇见从美国来台湾做研究的毕思理(Palmer Beasley, 1936-2012),在李庆云的劝说之下,毕思理从原本的肺炎链球菌研究,转而投入台湾特别流行的肝炎与肝癌,致力於B型肝炎疫苗的研究。 1981 年,毕思理发表了预防新生儿自母体垂直感染B型肝炎的研究,李庆云也在此时加入他的团队,进行B肝疫苗的研究。
当时,毕思理的研究团队认提出,婴儿出生後一周内就应接种B肝疫苗的建议,却遭到社会大众的反对,媒体、学者抨击他们把婴儿当成小白鼠,骂他们是「婴儿杀手」。
然而,这个建议最後还是得到行政院跟国科会的支持,在台湾继续推广 B 肝疫苗接种与研究。 1984 年起,台湾开始替新生儿施打 B 肝疫苗,并在 1986 年完成全面接种,让 B 型肝炎病毒带原率大幅下降到 1% 以下,台湾终於不再是肝炎之岛。
台湾的疫苗之父,也是瘟疫来临前的吹哨人
李庆云不只全力研发疫苗,也费了不少工夫在推广疫苗接种,他深知纵使研发出再有效的疫苗,若没有得到国家支持进行整体施打,疫苗就几乎等於没有作用。1982 年发生的小儿麻痹症大流行,就是一个李庆云苦口婆心预警,政府却反应不及的例子。
政府早已在 1958 年就引进注射式的沙克疫苗来预防小儿麻痹症, 1966 年也再引进口服的沙宾疫苗。随着疫苗接种政策实施,台湾的小儿麻痹症流行率也跟着逐年下降,到了 1981 年的案例几乎归零。但没想到,就是因为 1981 年的这个「零」,让政府大意了。
1982 年 6 月,李庆云注意到一周内出现了两个小儿麻痹症病例,他不敢轻忽这个现象,立刻警告卫生署防疫处人员做好小儿麻痹症流行的准备。然而,政府人员却未能及时反应,倚势前一年的零病例报告,导致 1982 年 6 月到 10 月小儿麻痹在全台湾大流行,爆出上千名病例,政府一时之间还订购不到足够的疫苗,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在 1982 年大流行後,政府终於痛定思痛,对国中以下学童实施全面接种,才让小儿麻痹症在 1984 年後消失。
1984 年以後,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听到麻疹、日本脑炎与小儿麻痹等疾病,但回首过去,台湾曾经有过一段辛苦的时间,当时每五到六人就有一人患有 B 型肝炎,2009 年台湾的 B 型肝炎阳性抗体带原人口数有 2,420,497 人,带原比例已经下降到十分之一。今日的成果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之中,由一群能人志士一点一滴、长期奋斗累积下来的成果,李庆云医师就是其中一位帮助台湾摆脱致命疾病的重要贡献者,如果没有他研发疫苗、推广接种,我们今日可能还为疾病所苦,他也因此被称为「台湾的疫苗之父」。
今年(2021 年)六月,李庆云医师享寿 94 岁辞世。他的一生不只为台湾、为世界研发了许多疫苗,更培育了许多後进,为台湾医疗技术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台湾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全面接种 B 肝疫苗的国家。如今,我们正在对抗全球都棘手的 Covid-19 疫情,值此之际,更适合感念李庆云医师的贡献,相信全民携手互助一定能再次渡过难关。
延伸阅读:有病要看医生⋯⋯药包、药签、吃汉药的年代本文由故事编辑部与百灵佳殷格翰共同制作参考资料
- 李庆云口述,孙梅芳口述记录,张秀蓉、刘清泉、吕俊毅着,《儿科大师李庆云:他的时代他的故事》,财团法人李庆云儿童感染暨疫苗发展医学文教基金会出版,台北市,2020年1月。
- 洪淑菁,〈国内疫苗先驱 李庆云月底荣退〉,《中央日报》,1998年1月20日,第10版。
- 周昭翡,〈与疫苗赛跑 儿科与感染医学大师李庆云 上〉,《中央日报》,1988年5月11日,第22版。
- 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林思凤、杨志元、陈祈玲,〈台湾地区B型肝炎病毒之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1]战後变成农会。
[2]把感染日本脑炎病毒的鼠脑磨碎,再用福马林处理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