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站在全球气候剧烈变迁、自然资源渐枯竭、生物多样性耗损、疾病频仍等关键十字路口上。为此,2015 年时,联合国发布了「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30 年以前为地球与人类社会努力,迈向永续。百灵佳殷格翰与故事 StoryStudio 携手响应联合国 SDGs,用故事来让 SDGs 在台湾的发展有根可寻,让发展被记录、被看见并可被壮大,与台湾社会一同实现永续发展。
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订定後,三大国际永续发展研究组织共同发表《2050 世界愿景 (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 》,内容提到:国家要落实永续发展目标需进行「六大转型」,其中,打造永续的食物供应链与健全的生态保育是永续转型关键之一。2017 年,联合国《全球土地展望》警告: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农耕地,已经因为工业化农业作法造成土壤侵蚀,每年流失 240 亿公吨的土壤,农耕生产力更因此减弱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联合国揭示世界上有 6.9 亿人面临饥饿,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粮食是任意丢弃或浪费。这些互相冲突的困境亟待人类解决,这也是 2015 年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的第 2 项:「消除饥饿,达成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及促进永续农业」所关注的焦点。
工业式的农业在台湾
自人类发明如何用石化燃料合成空气中的氮气开始,全世界的农业渐渐不再依赖阳光与土壤的生态循环,而是石油制造的合成化肥与农药。现今「工业化农业」将作物单一化、大规模大面积的耕作,宛如工业制造东西一般。只要放入肥料,就能生产相对数量的作物,一旦生产下降,便辅以重度翻耕、投入更多农药与化学肥料,陷入恶性循环。
延伸阅读:【阅读的岛】永续的饮食,奔活的农村:理解台湾农业的26本书
中兴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名誉教授曾德赐指出,台湾农地的单位面积使用的农药量,居全世界之冠。农药滥用的原因虽不可一并而论,但农药滥用造成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单一作物、大规模面积的农耕,多半仰赖大型机械的耕耘,这种人为的、工业式农业的过度耕耘,造成的土壤侵蚀,比起水或风等自然侵蚀作用,要快了 13 至 40 倍。

兼顾人类与生态的永续农业
「谈到农业,虽然政府不可回避环境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站在产业的角度来着眼。」农业科技研究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玠廷坦言。

「在永续型农业推广的路上,全世界皆是由民间团体倡议开始,原因是有机农业的占比实在太小,全世界(包括台湾)有机的农耕面积仅占全部的 1.5%-2%。1996 年台湾有机农业的面积只有 200 公顷,在统计上根本可以忽略。」
放眼国际,诸如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冈田茂吉的秀明自然农法、德国人智学者鲁道夫.斯坦纳提倡的生机互动农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简称 BD 农法),皆是由民间发起的农业运动,而台湾政府站在「产业」的角度思考,自然无法以占比如此之小的农耕模式来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
但陈玠廷也强调,这是一个滚动式的调整过程。如同全世界最大的国际有机运动联盟(简称 IFOAM)[1],除了持续推广有机农业,若现今的惯行农业愿意渐进改变,像是推行低投入型农业,农药减量、合理施肥等,也是一种对永续农业的贡献。
关於农药减量这点,2019 年美浓农会设立了全台第一座绿色农业资材中心,并附设植物诊所,协助在地的有机耕作者购买农用资材与病虫害防治,期许美浓地方农业开始「减药减肥」。2020 年二月农委会发布剧毒杀草剂「巴拉刈」的禁令,并进一步宣示,农药使用在未来的十年间,要减少 50%。
推广有机验证竟成永续生产的双面刃?
若回到「产业」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又是如何?
1995 年到 2000 年之间。台湾的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虽然有大幅度的成长,但也带来不少消费纠纷。基於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确保产品是真正的有机农产品,检验标章便有了存在的必要。2012 年,农产品检验的相关法规建立,有别於先前有机农业非强制性的制度,转成带有罚责的管理制度,简言之,透过第三方验证,确立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门槛。
「农产品的第三方验证是一个双面刃。」
陈玠廷如此提醒。一般消费者为了确保食安而选择有标章保证的产品,但实际上,标章检验呈现的是最终产品「有无农药」的残留,并不代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符合永续农业发展愿景的。尽管产品无农药残留,农法上却有可能过度翻搅土壤,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只检验农药残留的验证是不够的,在照顾人的健康的背後,也应该兼顾自然生态、土壤健康等,才是真正走向永续的农业。
兼顾「生态」与「食安」的认证标章,目前我们已有像是「绿色保育标章」的选择。「绿色保育标章就是一个把生态纳入考量的检验标章,也是政府单位和民间组织合作的成功典范。」陈玠廷说。
延伸阅读:被狂牛症吓坏之後,英国如何挽回消费者对食安的信心
2009 年底,发生於台南县的官田乡的保育鸟类水雉集体中毒事件,是「绿色保育标章」诞生的起源。官田乡是水雉的复育栖息地,当地的菱角农在冬季转种稻米,种稻时难免使用农药,导致水雉误食田里含有农药的食物中毒死亡。後来,透过台南县政府、农委会林务局、慈心基金会等单位奖励、契作制度,辅导当地农民不撒毒稻谷、转以有机方式耕作,营造适合水雉复育的环境。
当地的农产品则标上「绿色保育标章」,帮助消费者辨视,在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保育之间寻找双赢的可能。去年,官田的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更推出「官田菱雉菱」标章,希望大家买菱角时,也能想到水雉,唤起大家对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视,让水雉复育工作可以全民一起来。
辛苦生产出来的食物,却随时在浪费
有机且永续的农业,尽管对人类与环境友善,却有着产量比惯行农业稀少的缺点。然而,考虑到现在台湾的饮食情况,减少食物浪费或许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时,这也呼应了 SDGs 12 中的 12.3 项:「减少生产供应链粮食损失,同时减少消费端食物浪费。」。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 FAO)统计,全世界每年浪费的食物达 13 亿吨,占全部食物的 1/3。根据长期呼吁惜食的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下称主妇联盟)2015 年的统计,「台湾大型通路每年浪费的食物总价估计超商约7亿元,量贩业约 30 亿元」,而这些浪费究竟出现在哪里?
「我保证你没在市场上看过弯曲的小黄瓜。」主妇联盟执行长吴碧霞打趣着说。
农场采收的小黄瓜中, 外型、 大小、 瑕疵不符「规定」者,一律在采收处理阶段就被淘汰掉了,这些被淘汰的农产品被称为「格外品」。但实际上,这些食物并非无法食用,只是外型不佳而不讨喜,若没有适当的机制介入,就会成为浪费。以主妇联盟的消费合作社为例,他们会利用契作部分收购这些格外品,并让合作社消费者了解有些格外品并不影响食用价值。因为外观不佳造成的浪费,不只出现在一般市场,大型量贩店造成的浪费更是可观。2010 年的美国纪录片「Dive!」,纪录一群人只靠捡拾量贩店垃圾子母车里的剩食喂饱自己,讽刺消费市场的浪费现象。
国外行之有年的「食物银行」就是一种解决食物浪费的方法。食物银行将通路淘汰但还可食用的食物集中处理,再重新分配给需要的人,台湾也渐渐开始有类似的概念与作法。例如台北南机场一带忠勤里里长方荷生的「南机场幸福食堂」,从 2013 年开始,透过和大型量贩业者如家乐福合作,将卖场淘汰的生鲜变成社区弱势关怀的餐点,并於 2020 年在众多单位促成下,成立台湾最大的食物银行「臻佶祥食物银行共享园区」,预估每年可以减少至少 20,000 公斤食物浪费。
同样为减少食物浪费做出改变的企业,还有全家便利商店,他们研发的货物条码系统「友善食光」可以让距离下架时间七小时的食品变成特价商品。公部门的环保署也推出「惜食餐厅」,藉由募集种子店家,向消费者推广惜食的观念。毕竟惜食需要从观念改变做起,主妇联盟就曾与仰望教育基金会合作,将「惜食课程」导入大专院校的餐饮科系,鼓励未来的厨师们研发惜食料理,更积极向政府倡议订立「食农教育法」,在在都是为了提高各界关注食物浪费的问题,并将改善方案化为具体行动。
面对永续农业的未来
人类餐桌上的丰饶,必须生生不息的,而不是预先提用下一代的资源来换取,现行的农业该如何改变,才能走向永续的未来?
首先,要把「生态」而非工业的「生产」思考放入农业里,如《杂食者的两难》中的波里菲斯农场,仿效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依存性,台湾的大地旅人朴门农场和大王菜铺子,也是微小而有力的实践者。然而,许多开始尝试永续农法的农人多属於个体小农,本身资源无法与大型农场相比,庞大、琐碎劳务与收获不稳的情况,已成为有心尝试者的门槛,政府是否有方法可以降低此门槛,吸引更多人投入呢?日益又新的科技发展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美国发展出免耕地的农机,日本有水田除草、番茄、草莓采收的机器人、荷兰有精准浇灌的农业温室。台湾的科技业与制造业的水准之高已是美名在外,凭藉着自身的优势,台湾政府也不应落人後,应该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为促进永续农业带来贡献。
对国家来说,农业是关乎民生社会、经济、政治能否稳定发展的根源,许多农政单位的办公室都挂着国父孙中山落款的「治本於农」四字,或前总统李登辉的「农为国本」大字,来提醒着农业相关从业单位。不只是沦为口号,农业发展是政府需重点发展的产业,而农业的永续经营,更是台湾势在必行的一条路。
延伸阅读:【世界24/7】从「实验室」到餐桌,未来肉的未来本文由故事 StoryStudio 编辑部与百灵佳殷格翰共同制作
[1] 1970 年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 IFOAM,它有四个原则:健康、生态、公平、照护。